2025年7月5日至9日,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大理鹤庆县,在三天的行程中,通过体验非遗技艺、对话传承大师、感悟红色历史,让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碰撞,让红色精神与匠心传承交融。

7月6日,团队首站来到鹤庆新华村银器手工作坊。在匠人指导下,同学们亲手体验熔银、锻打、雕花等银器制作全流程。“一只手镯要锤打上千次,每个花纹都藏着专注。”学生的感言道出非遗传承的艰辛。随后,省级传承人李树坤展示家族百年錾刻工具,讲述“一把小锤传四代”的故事,让大家读懂银器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意义。

次日,师生们走进白棉纸体验中心与云南银器博物馆。在抄纸竹帘的滤水声中,体验煮料、抄纸等古法工序,感受“薄如蝉翼、韧似丝绸”的白棉纸魅力;在甲马制作环节,亲手拓印图案,触摸民俗文化的温度。博物馆里,从早期粗锻到当代精雕的银器展品,串联起鹤庆工艺的千年脉络。

7月8日,实践队走访非遗传承人母炳林工作室,其精巧的多层镂空银器作品与攻坚克难的故事,让同学们震撼于传承中的创新力量。随后,红军长征纪念碑前的“行走的思政课”上,思政课教师张萌与张若愚老师重现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与鹤庆百姓的鱼水情,将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与匠人坚守相联结,阐释青年的文化使命。

此行中,学校信息工程学院学子发挥专业所长,用镜头记录工艺细节,以短视频传播匠人故事。正如团队所言:“我们既是非遗的体验者,更是传承的桥梁,让传统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撰稿/雷碧梦
编辑/王晓黎
初审/李超强
复审/陆倩杰
终审/陈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