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走出发展新“丝路”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4/16 08:39:53 | 点击:

驻村档案

驻村工作人员:岳洋、周增杰、王奕(云南财经职业学院)

驻村地点及村情:驻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色树坝社区。社区距镇政府所在地32公里,共有612户2726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核桃、甘蔗、橡胶、魔芋等作物,养殖生猪、肉牛、山羊和禽类等。2024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驻村工作队员查看农户养蚕情况

2021年5月,云南财经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员来到色树坝社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抓好监测帮扶和助力农民增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两届驻村工作队员尽己所能,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盼。

动员农户遇挫

在一次走访中,驻村工作队员看见居民李照平蹲在他家的玉米地里叹气。了解情况后得知,由于缺乏致富产业支撑,他家生活并不宽裕。在遍访社区116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后,我们发现,与李照平家情况相似的农户不在少数。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论证,驻村工作队员认为发展蚕桑产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养蚕周期短、收效快,加之色树坝社区气候适宜,而且以前居民也有过养蚕的经历,只是由于缺乏养殖技术而失败。

为了重拾蚕桑产业,驻村工作队员专门找到一家公司,对方承诺全程技术兜底,将最难养的小蚕留在公司基地统一养殖,农户只需接手大蚕,养殖十二三天后即可将鲜茧出售给公司。可即便如此,两次养殖动员会依旧冷场。村民们直言:“你们说得天花乱坠,不如先找几家试试看。”

开展试点养殖

接下来,驻村工作队员选中3户农户作为养蚕试点户,其中就有监测户李照平家。第一次入户动员时,他摇头说:“以前亏怕了,不敢再养。”“蚕房由我们的派出单位帮扶建设,蚕具由企业半价提供,蚕茧由公司保底价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如果亏了,我们负责补差价。”驻村工作队员的承诺,终于让李照平同意试试。

2022年5月,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的1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到位,李照平家种下8亩桑苗。随后,驻村工作队员和技术员一起轮班蹲守,从桑苗种植间距到蚕房通风,从温湿度控制到病害防治,甚至连蚕粪清理的细节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当年,李照平家的第一批蚕茧以每公斤49元售出,全年蚕茧收入达到1.5万元。

看到李照平养蚕赚到钱,激发了部分村民的养殖热情,但产业推广依旧阻力重重。在一次动员会上,有农户说:“他们能成功,是驻村工作队员偏心。”为此,驻村工作队员索性把课堂搬到蚕房,请李照平当“土专家”进行讲解,让公司技术员将养蚕技术编成顺口溜教给养殖户。驻村工作队员深知,要想让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养殖规模,建立更为完善的产业链。

带动作用凸显

为提振发展信心,2023年6月,驻村工作队员向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申请6万元帮扶资金,为李照平等3户脱贫户建设养蚕大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随着养蚕试点项目获得成功,引起县、镇政府的重视,县里专门印发蚕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典型引路,依托云南省科技特派队和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组织农户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种桑养蚕技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11月,色树坝社区小蚕繁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并建立桑蚕产业培训中心,辐射耿马县多个乡镇。截至2025年2月底,色树坝社区的桑园面积从起初的30亩扩展到目前的500多亩,去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辐射带动全镇种植桑树超过2400亩,带动222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达1万余元。

今年,色树坝社区计划成立蚕桑养殖合作社,采用“代种代养”“保底分红”等模式,吸引更多人通过养蚕实现增收致富。

来源/ 云岭先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