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

  •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23日 来源 :豆瓣读书 作者 :兰小欢

作者: 兰小欢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8

 

ISBN: 9787208171336

 


 

 

内容简介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作者简介

 

兰小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战略与研究总监。主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在多个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著有经济学科普读物《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编译《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

 

 

目录

 

前言    从了解现状开始

上 篇   微观机制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

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第三节 复杂信息

第四节 激励相容

第五节 招商引资

结语

扩展阅读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

第二节 土地财政

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

结语

扩展阅读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结语

扩展阅读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第三节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结语

扩展阅读

下 篇   宏观现象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

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结语

扩展阅读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第三节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

结语

扩展阅读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第三节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结语

扩展阅读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地区间竞争

第二节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第三节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结语

扩展阅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

 

 

原文摘录

 

看到现实与理论不符,便直斥现实之非,进而把要了解的现象变成了讥讽的对象——就丧失了‘同情的理解’的机会。

 

城市化的核心不应该是土地,应该是人。要事先地区间人均收入均衡、缩小贫富差距,关键也在人。要真正帮助低收入群体,就要增加他们的流动性和选择权,帮他们离开穷地方,去往更能为他的劳动提供更高报酬的地方,让他的人力资本更有价值。同时也要允许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流动,这些土地资产才会变得更有价值……总的改革方向,就是让市场力量在各类要素分配中发挥更大作用,让资源更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大到经济发展模式,小到具体产业政策,不存在脱离了具体场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现实变化不断调整。政策工具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因为政府能力和市场条件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深入了解发达国家的真实发展历程,了解其经历的具体困难和脱困方式,比夸夸其谈的“华盛顿共识”更有启发。

 

再穷的国家也有大片土地,土地本身并不值钱,值钱的是土地之上的经济活动。若土地只能用来种小麦,价值便有限,可若能吸引来工商企业和人才,价值想象的空间就会被打开,笨重的土地就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不会移动也不会消失,天然适合作抵押,做各种资本交易的压舱标的,身价自然飙升。土地资本化的魔力,在于可以挣脱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一小片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由此产生的能量不亚于科技进步,支撑起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投资。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正是把有形资产转变为这种抽象资本,从而聚合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源

上一条:万历十五年
下一条:把自己作为方法

关闭

主办云南财经职业学院          运营维护: 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信息中心